防止宏观经济失衡先改土地财政

  • 来源:
  • 点击量:32,980
  • 发布时间:2010-12-07
  • 分享到:

   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同“松”、“紧”不公平的土地财政密切相关。而最终表现在房地产问题上,就会是国内居住类地价的不断高涨。

      11月5日,围绕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问题,周小川指出,对于如何防范资本流入国内,重点在于宏观经济保持平衡。而要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与安全,当前亟须解决松紧不当的土地财政问题。

     广义的土地财政,应包含三个内容:一是与土地相关的有关税收;二是与土地相关的政府非税收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三是政府土地抵押的融资所得。三者中,占大头的是土地融资所得,如果忽视了这一块而奢谈土地财政,可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进而放松对土地财政“寅吃卯粮”风险程度的警惕。

     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59514.7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1.6万亿元;而截至2009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这主要是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的。

     土地财政的“寅吃卯粮”,同松紧不当的土地财政政策不无关系。土地财政的最大症结,在于土地财政的内外不公平,而其不公平的根源,则在于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纲指导思想下的对不同用途的建设用地实行不同的定价机制。

     根据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的报告,2009年,全国地价水平值以商业用地最高,为每平方米4712元,居住用地次之,为每平方米3824元,工业用地最低,仅为每平方米597元。从这组地价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对于不同用途的建设用地,实行的是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对工业用地“松”,而对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则“紧”。

     而2009年土地财政政策的这种松紧不公平情况,相比以往来说,还是有了相当的改善的。这是因为工业用地已经全面招拍挂,且工业用地的地价已有了明显的提高。

     事实上,商业用地最终主要是为国内消费者服务的,而居住用地最终主要是被国人所购买的,因此,对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实行“紧”的土地财政政策,受损的是国内民众,受到打压的是内需。而工业用地其最终是为国内、国外市场服务的,国内民众虽享受了“松”的土地财政优惠,但由于其受损于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紧”的土地财政,这种松紧不公平的土地财政,在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经济之前,最终得益的多是国外的消费者。

     土地财政的不公平,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国与国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再加出口退税和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这些政策合力筑就了我国第一条对外输送国民财富的“渠道”。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就不得不倚重于投资、出口的拉动。投资的冲动和欲望,屡屡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出口的恶性竞争,最终陷入增产不增收乃至赔本赚吆喝的“悲惨式增长”中。这又筑就了我国第二条对外输送国民财富的“渠道”。

     牺牲国民财富而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在联系汇率制度安排下,2001年起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规模越来越大,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1996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1年起进入大幅增长阶段,十年间,从2001年末的2121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0年9月末的26483亿美元。这其中,美元资产占比超六成,而且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相应地,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9年我国实体经济仅为美国的113多一点,但广义货币却高出美国近5%。我国民众已获得的财富,因人民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被剥夺。

     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带来美元贬值。凭借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强势地位,美国不但征收了铸币税,而且美元贬值更是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的大转移。

     国际货币体系和我国的联系汇率制度,又筑就了我国第三条对外输送国民财富的“渠道”,而这条“渠道”的源头,却正是内外有别的不公平的土地财政等。

     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同松紧不公平的土地财政密切相关,这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章林晓/文) 
 

×
关注中国建筑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