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河北省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课题研究报告

  • 来源:
  • 点击量:44,213
  • 发布时间:2011-01-07
  • 分享到:

   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城市的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85%,仅建筑能耗就占到28%,建筑所占比重未来20年内有可能达到35%,建筑节能成为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我国将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样的位置,确定为发展的“硬指标”。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节能降耗,打造生态城市,建设低碳河北的重要 。今年以来,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对我省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省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相应对策及建议,以加快促进我省建筑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建筑工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同时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促进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言献策。

  一、我省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几个阶段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2005年在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首次把“绿色建筑”列入60项战略发展项目之一。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把“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当代建筑概念的延展,内涵的丰富,建筑已从单纯狭义的房子,仅仅追求“适用、经济、美观”,转变到追求“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正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进展,我省发展绿色建筑经历了从建筑节能逐步向绿色建筑深化;由单体的绿色建筑向示范小区和生态城市发展的过程,并从政策、标准的制定到规划、设计、施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从建筑节能逐步向发展绿色建筑迈进

  1、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不断完善

  省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91年我省出台了《河北省粉煤灰综合利用暂行规定》(62号省长令),1992年又出台了《河北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暂行规定》(72号省长令)。这两部政府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我省建筑节能的政策框架。从2001年起,我省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76号部长令)为标志,建筑节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省人大颁发了《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当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省政府又印发了《河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2009年10月1日,《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正式施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并为向发展绿色建筑迈进打下了良好基础。尤其是《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正式施行,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标志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已向绿色环保、新能源领域拓展。

  为贯彻落实好《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制定了《关于宣传贯彻<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省制定的工作目标,《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新建居住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标准,公共建筑全部达到国家节能50%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热计量与节能改造面积1300万平方米;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要求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对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扶持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加强太阳能热水在建筑中应用,对具备集热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民用建筑中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通知》和《关于执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民用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通知》的规定,必须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严格执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技术规程》(DB13(J)/77-2009)。同时,完善、规范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配套规范性文件,制定实施《建筑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实现从规划到验收全过程监管。随着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继出台,我省建筑节能的标准规范也不断完善。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程》、《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住宅建筑采暖分户控制热表计量技术规程》、《挤塑聚苯板外墙及屋面保温构造》、《CL体系技术规程》、《CL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河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5%)》、《碳纤维(发热线)供暖技术规程》等几十种标准规范和技术图集,为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有利于绿色环保、节能建筑的发展。同时,要求各市、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认真做好20项国家级、53项省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实施,积极做好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申报,通过示范,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管理政策,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广。

  几年来,在建筑节能推进过程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办法、制度和措施。特别是2010年,我省住建厅发布了《河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绿色建筑概念正式提出,对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

  (1)在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推进中,我省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抓节能建筑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监督管理,以示范为带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早在2004年成立了河北省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为推进我省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工作,按照省政府有关建筑节能的要求,2005年省建设厅成立了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季报制度,并把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工作纳入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与专项稽查内容。各市也设立了专职的建筑节能工作机构,并把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建设管理环节,形成了“闭合”管理,以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建设节地、城市节水、建筑节材,促进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为推进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按照《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和《河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要求,今年4月省住建厅成立了“河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省住建厅委托省粉煤灰综合利用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日常工作。河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也在今年成立了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委员会。此外,我省早在2000年10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厅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省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全面推进河北省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和住宅产业现代化。

  几年来,我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建筑节能、康居示范工程、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及既有建筑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省通过抓保定市高新区发展公司住宅楼、秦皇岛耀华东里小区住宅楼等一大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重点对外墙保温、节能门窗、供热计量、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新型节能结构体系等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推广示范,展示其节能效果,在我省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推进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2008年建设部在“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新闻发布会上把河北省列上了建筑节能工作光荣榜。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完成节能建筑约9270万平方米,约占全省设区市与县城建筑面积的14.4%,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我省重点抓了分户计量收费试点和唐山市“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等工作。“中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是中国与德国双边技术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通过技术合作学习借鉴德国对原东德地区进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德国既有建筑综合维护的理念,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在项目实施中获得验证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方式、方法等,将在全省其他城市以及全国推广应用。2006年,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唐山市示范工程在唐山市路北区河北一号小区正式启动,项目运行实测后比改造前节能30%。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乃至全国建筑节能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供热计量改革是促进建筑节能的中心环节。承德市自被列入国家第一批12个供热计量改革示范城市以来,加大了供热计量改革的推进力度。截至2008年底,已按热计量收费的面积达到126.2万平方米,其中居民热计量收费面积占43万平方米,非居民热计量收费面积占83.2万平方米,计量收费面积约占集中供热面积的16%,圆满地完成了国家确定的2008年示范城市承德热计量收费面积100万平方米的目标。在2009年10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唐山召开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会议上,承德市供热计量改革的经验和成效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得到了首肯。

  (2)我省建筑企业绿色节能环保意识普遍加强,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推广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并从绿色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使用逐步向建筑节能化、施工工厂化和住宅产业化转型。

  第一,我省建筑企业以实际行动推行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能效标准,自觉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河北建设集团、河北建工集团、华都国际建设集团、河北大元建业集团、中太建设集团、唐山建设集团、河北七建公司等企业均成立了专门的绿色环保施工管理部门,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并监督在建工程实施绿色环保生产,并总结出一系列绿色环保节能施工方法与管理、评价标准,在公司内部大力推广。

  河北建设集团以国家节能环保的产业政策及保定市提出的打造“中国太阳能之城”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打造绿色建筑。企业科技投入每年均在5000万元以上,并对取得成功的研发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单项最高达6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内部的积极性。集团下属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废水)”专项设计乙级资质的专业企业,拥有与节能环保产品及技术相关的专业团队。立足于国家大力倡导的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要求,他们与哈工大、北工大、武汉大学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的MBR法中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神溪牌ZY-1型管道直饮水成套设备获得河北省技术进步奖,经专家鉴定,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企业获得国家级工法6项、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3项、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小区1项。河北建工集团在施工中积极采用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集团承建的北京奥运公园地下空间工程通过第六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集团承建的河北建设服务中心是国家“十一五”节能示范工程、可再生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2009年荣获国家鲁班奖。


  中太建设集团积极推广低碳绿色节能建筑,在节能设计创新方面采取先进的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材料,并加强了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住宅节水节电综合技术研究。集团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的专门机构,设立专门的研发人员,拨付专项资金进行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公司承建的盛德花园等小区外墙保温采用集装饰保温一体的罗保板,地暖采用电热膜,给水热水管道系统采用屋顶太阳能进行供给的建筑。承建的安泰花园、旭景花园小区、亿合小区、盛德花园小区、龙河盛都等工程的屋面及外墙采用挤塑板或聚苯板保温体系,占施工使用总面积的100%。时广东代里水小区、重庆海棠晓月、天府软件园等工程的屋面采用种植绿化。河北大元集团在以往的施工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绿色环保节能施工方法与管理、评价标准并在公司内部大力进行推广。施工中普遍采用绿色环保材料,绿色工程施工面积占全部施工面积达55%以上,能够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工程占总工程量60%左右,年效益大约500万元。集团积极承建了运西污水处理厂等等环保项目,并在新兴产业与新能源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承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华润电厂工程、张家口集中供热工程、南排河风电110kv线路工程等,施工比例占市场份额的3%左右。

  唐山建设集团在施工中积极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产品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集团在高第花园项目工地的外墙施工中,应用了FTC相变外墙保温材料和施工工艺,解决了外墙保温老工艺的漏水弊病,这项新工艺获得了省级施工工法。集团还引进和借鉴德国的新技术,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参加了既有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华都国际建设集团在施工中按照规范标准积极应用推广节能环保新建材、新技术。集团在北京门头沟石龙大厦、河北安国及香河项目的开发和项目设计中积极采用钢结构、建筑水循环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和技术,并与建筑物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右安门广顺苑小区工程3号住宅楼施工中通过编制和优化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按照施工能耗标准、绿色工地评价标准施工,推动施工过程中节水、节电等节能措施的应用,该工程获得北京市绿色施工试点工程以及北京市安全文明工地。公司还积极参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该工程采用了太阳能、水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河北京西建设集团在推广低碳绿色节能建筑中,采用了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建筑能耗评估方法等。公司充分利用怀来当地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努力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的转移。目前主要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建筑物供暖和供冷能耗,同时降低区域环境污染。

  第二,我省建企从绿色建筑的推广使用逐步向建筑节能化、施工工厂化和住宅产业化转型。随着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绿色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已迈入了住宅产业化的初期阶段。 “住宅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施工方式,就是将建筑的墙板、楼梯、阳台、楼板等放在工厂里生产,再到现场组装。与普通住宅相比,其更绿色低碳,节水节地,资源浪费少,同时由工厂里技术熟练的工人生产,质量较有保障。在发展住宅产业化方面,江浙等一些先进省份走到前面,我省天保建设集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天保建设集团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将打造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建筑材料的革新。公司推出了以科技带建设的战略方针,实现建筑节能化、施工工厂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新理念。CL建筑体系具有节能、省地、抗震等特点,适应了墙体改革、建筑节能、建筑工厂化的要求,是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自2007年引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CL建筑体系”技术以来,公司在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征地170亩投资1.76亿元人民币,先后建成了6000平米和12000平米的两个CL体系生产车间和全套CL体系生产设备的节能部品产业基地。这一项目的投产,每年可创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可安置300人就业,每年可节约烧砖用地600亩,节约燃煤5.5万吨,节省空调用电4万度。从投产至今共签订了七项工程项目,建筑总面积约17万㎡。分别是:四川省汶川县灾后重建工程、天保郦景工程、固安别墅工程、承德别墅工程、北京楼梯间改造工程和CL职工宿舍楼工程、新悦家园小区工程。今年1月,公司与涿州首例城中村项目改造工程新悦家园小区工程签订了CL体系供货合同。同时,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在广大农村市场推进CL建筑体系的普及,公司还引进了国家首例最新型的农村住宅混凝土喷射浇筑施工操作技术。公司正在和涿州市义和庄乡磋商,以CL结构体系混凝土喷射施工技术建设1000栋新农村住宅。如此项目洽谈成功,将会成为我国CL体系应用农村建筑的最大示范工程,势必会推动农村住宅的新趋势。目前,涿州CL建筑体系农村住宅所用70%的材料均由公司自动化生产线完成,提高施工进度40%以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建筑工厂化、住宅产业化。随着经验的积累, 2010年9月29日,天保集团投资建设的张北天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与天保·新城住宅小区项目同时在张北县工业园区内隆重举行了奠基仪式。天保集团在张北县工业园区购置150亩土地,投资1.15亿元成立生产CL建筑体系材料的天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CL建筑体系天保新型建材生产厂建成后,将首先示范应用于天保·新城项目,打造“节能房子、放心房子”,天保集团在住宅产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由单体的绿色节能建筑向示范小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在强调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今天,随着绿色环保节能建筑的推广和示范工程成功经验的积累,绿色节能建筑已由单体绿色建筑逐步向示范小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并成为未来建筑及城市发展的方向。

  1、太阳能综合应用的探索实践

  随着能源短缺时代的到来,综合利用太阳能,打造太阳城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地已建和在建的太阳城达数十个,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分挖掘本地的太阳能,以及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各种利用设施,为城市生产、生活供能,同时利用高科技厉行建筑节能。在太阳能综合应用方面保定和邢台走到我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保定市选择了综合利用多种太阳能技术。而邢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向新能源综合利用发展。此外,辛集市、宁晋县也被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

  保定在综合利用太阳能,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8年初,科技部和河北省有关部门联合为保定市“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及保定国家高新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授牌。保定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建设中,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发电同时展开,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保定市抓住现有生活小区进行太阳能应用改造和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开发、应用、验收这两个重点,迅速铺开了生活领域的太阳能应用。2007年12月底,世界上首次以太阳能全玻组件代替传统玻璃幕墙的星级酒店——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年前已安装完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并在交通路口、旅游景区实现太阳能应用改造。此外,在市区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学校和医院等地域和行业,太阳能应用改造已全面铺开,并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保定市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当年12月,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它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2010年8月,保定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作为低碳试点城市,按照国家发改委相关要求,保定将从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这将为保定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推进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太阳城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邢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8年10月25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联合授名邢台市为“太阳能建筑城”。邢台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城市,为全国各地推广太阳能在建筑中的综合应用提供了样板。邢台以示范项目为切入点,把金盾花园、锦绣中华园和邢台师范学院等住宅小区、学校作为试点,公开进行招投标,组织实施了太阳能示范工程,并将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从而不断影响和带动全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作开展。金盾花园在规划之初,就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既满足了太阳能的技术要求,又保证了建筑立面的美观协调,为邢台市“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迅速向全市推广普及。2009年底,邢台市正式启动全国首个太阳能综合利用村庄——阳光小村太阳能示范工程。“阳光小村”是邢台开发区提出的发展太阳能示范工程的创新性提法,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王快镇百泉村作为“阳光小村”的太阳能示范工程试点,该工程包括采用风光互补的道路照明灯具,实现村内各交通道路照明的交通道路照明工程、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风力发电及高效储能器,为村内各公共景观园区提供持续独立的照明供给的公共景观亮化工程和采用楼顶及侧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村内新建居民楼舍提供基本照明电源的居民楼舍用电工程三项。三年内完成试点村内全部示范工程。今年初,邢台市出台新规定,要求12层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饭店、游泳池、公共浴室等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同时,邢台计划用3年~5年的时间建成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

  2、低碳生态城市的探索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出路。生态城市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目前,我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上生态城市最多的国家迈进。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等正在规划建设,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实践中。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是中国首个低碳宜居生态城,南湖生态城也是唐山打造人类生态宜居环境的成功实践。近期,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等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也已启动。

  2009年3月,地处中国经济发展三极中环渤海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启动。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位于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之间,占地80平方公里。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学习借鉴瑞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在荒滩上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尝试,主要从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途径。致力于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并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来探寻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科学制定了141项指标体系,构建了水利用及处理、垃圾处理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交通保障、信息系统、绿化生态、公用设施、城市景观、绿色建筑等“九个方面”的技术体系。力争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城市的基本框架;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个服务比较配套的城市。并在城市功能上体现生态特色、零污染、零排放的示范性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同时逐步形成以唐山主城区和曹妃甸新城为核心的双核城市化的新格局。

  在唐山南部百余年的采煤塌陷区建起的唐山南湖生态城,与曹妃甸生态城、凤凰新城和空港城共同构成了唐山“城市四大主体功能区”。 2008年初,唐山市提出“打造南湖生态城”的战略构想,整合南部采煤塌陷地及其周边地区,建设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把南湖这片曾经的“疮疤”打造成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由于南湖生态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规划建设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为保证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唐山市展开国际定向咨询,美国、德国和国内四家权威规划机构应邀为南湖生态城绘制蓝图。最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以主题为“凤凰”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这一方案以“着力打造南湖生态、宜居、安全的循环系统”受到了唐山市委的重视和肯定。南湖生态城的建设标志着这座130年采煤的传统资源型工业重镇,向实现科学发展的生态示范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南湖生态城已先后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署“HBA•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及内地首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廊坊市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2008年6月,80平方公里的万庄生态城建设全面启动。与一般传统城市开发单一追求生态环境不同,万庄生态城从规划开始就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廊坊城市发展规划,廊坊市区为“三点组团”式发展结构,由主城区、廊坊开发区及万庄三大板块组成。万庄生态城产业以信息产业、总部与研发、可持续技术应用、后现代农业示范为核心,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性休闲消费中心。在提升廊坊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万庄生态城3年内将完成投资120亿元,开发建设启动区2500亩及23平方公里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机的成熟,2010年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在石家庄市签署了《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被列为生态示范城市。国家最新低碳生态的政策、技术和标准优先在4个示范区试验,引导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专项示范项目优先在4个示范区建设。备忘录还包括,河北省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特别是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工作,作为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在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等10个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四个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将推动低碳生态河北的建设步伐,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我省建筑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中的实践

  低碳生态城的示范建设,不仅为政府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及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我省优势建筑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的建设积累了绿色建筑施工丰富经验,有利于带动行业整体绿色施工水平的提升,加快促进我省建筑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建筑工业化方向转型发展。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在曹妃甸市场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公司在曹妃甸工业区和国际生态城已签合同30亿元,待签合同66亿元,全面打开了曹妃甸市场。另外在交通市政环保领域,签订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交通路网工程合同金额5亿元。同时,公司还负责建设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西区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规划住宅面积175万平米,城市绿地面积28万平米,其他文体教育、公共建筑等配套设施面积12万平米。项目总投资62亿元。小区设计充分借鉴了瑞典马尔默Bo01的成功经验,强调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特性等,并强化对雨水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要求,达到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河北建设集团2009年,以BT方式与政府签订了曹妃甸科教城A、C、F、G路道路工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曹妃甸科教城是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城位于曹妃甸生态城一期3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占生态城面积比重的57%。拟分为科教城西校区、东校区、创新科技园区、体育健康城、专家休闲庄园等区域。初步确定入住大学(分校)达6到10所,在校师生8到10万人,科教城估算总投资180亿元,通过3到5年的建设,使曹妃甸科教城成为唐山市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

  中太建设集团承建了曹妃甸第一中学。2010年3月,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在橙霞小区施工现场举行了2010年首批10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曹妃甸第一中学占地面积118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米,投资4.2亿元。项目建设后,将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出国留学一条龙办学模式,成为唐山市具有国际视野和一流办学水平的现代化学校。

  华都国际建设集团公司积极参与了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承建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央企生活服务基地示范区总承包工程二标段,该工程采用了太阳能、水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唐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唐山市既有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施工中引进和借鉴德国的新技术,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得到了居民用户的一致好评。公司还进入南湖生态城的建设项目,主要是南湖北部的市政园区、文化广场和博物馆等项目的施工。

  我省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万庄生态城的建设均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我省建筑企业在生态城建设中严格按照生态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施工,并在施工中集成了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努力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当前,缺乏有效的政府运行要素和产业技术要素是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开发商责任意识淡漠、设计机构的绿色建筑设计能力欠缺、绿色建筑的初成本投资不足等其他制约因素,共同制约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1、绿色建筑建设意识欠缺,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业主在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多数只重视实用面积、结构安全、美观时尚,往往忽视建筑的性能、品质,没有把绿色节能环保作为建筑的一个固有的、内在的品质进行考虑。

  2、缺乏有效的政府运行要素,导致各方参与积极性低。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指导者、监督者和推动者,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将推行绿色建筑的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动力。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是导致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现阶段绿色建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相对较高,卖方市场格局主导下的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更多关注短期收益,对提升建筑品质的认识不够,推行绿色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

  3、产业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关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技术导则先后出台,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地方标准,绿色建筑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标准主要偏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往往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而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设置也以定性条款居多、量化数据较少,过多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质量。同时,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对运行过程整体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估。目前的评估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建筑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地域环境等特征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低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4、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尚未成熟,人才缺乏,难以保证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经济、舒适等综合因素,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需要在方案推行前期就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综合理念,在我国由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忽视了设计环节对技术部件的集成整合效应,造成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目标偏离。相应的绿色建筑节能生态设计体系尚未成熟,符合要求的设计师人才相当缺乏,设计能力较为落后,缺乏绿色建筑精细化技术服务,是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行的一大难题。

  5、市场手段运用不足,资金缺口巨大,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资金不足是影响绿色节能建筑工作进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主要靠政府投资,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巨大,国家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我省也没有制定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商对建筑节能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在现有存量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尽管《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节电、节水等改造的资金来源,居住建筑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但从实际推行来看,资金来源不足仍是改造缓慢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目前尚未成功搭建起与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绿色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等,还处于摸索阶段。同时,中央财政资金是以“以奖代补”方式支出,主要是事后奖励,很难用于项目启动。地方财政和企业的配套资金仍然是最主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改造资金不足的企业,或是没有企业依托的住宅小区,改造资金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仍然较大。

  6、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性法规和监测机制。由于相关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导致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标准执行不到位,同时存在着节能计算不认真,施工图审查不严,擅自修改节能设计等情况。还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7、生产环节与施工使用环节衔接不够。长期以来,存在着企业研发生产投入很大,生产出来后经过国家及省认证后,进入使用环节却很难,导致生产环节与施工使用环节脱节,影响了新产品的推广与使用,亟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搭建服务平台。

  (二)低碳生态城市在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国外提出生态城市已30年,我国生态城市起步较晚,我省低碳生态城的建设也是在近两年才刚刚起步。因此,建设低碳生态城无直接可复制的先例,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许多片面的观点认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即为生态城市,将卫生城市、花园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内涵模糊不清。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它有着综合性的内涵。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仅仅在政府层面重视,缺少广大市民与各种组织的参与。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参与,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2、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注重形式,缺少地方特色,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有待完善。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追求形式,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在建设中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没有充分针对城市特点、地区差异,生态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脱节,在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融为一体方面还有差距,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研究工作相对薄弱。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也于去年7月刚刚启动,国家确定的示范城市也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组织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于指标选取和定值的地域特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以及更好地反映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等都亟待加强研究。同时,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对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视程度不同,侧重抓了太阳能的利用,但对地热能源的利用研究不够,还没有专项的推动政策和硬性要求。

  4、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十分缺乏,亟需尽快调整人才结构,以高层次、专业化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

  三、发展我省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及建议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要以发展绿色建筑为突破口。当前,我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面临着良好的机遇。经过多年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及绿色建筑的成功尝试,尤其是随着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保定和全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邢台市的实践探索,以及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四个新生态示范城市工作的启动,我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当前,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生态城市也仅仅是起步阶段,还需要按照国家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寻找对策,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节能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我省发展绿色建筑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推动低碳建设,要站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从源头把关,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

  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牵扯面广。必须树立科学领导观,并由专门的机构总体牵头负责。首先政府要深刻了解建筑与资源、环保的关系及国际发展动向,积极推进全国范围的绿色行动。要对当前我省建筑节能环保及污染耗能现状展开调研,可通过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对建筑产品的耗能和公共环境的污染程度展开全社会的问卷调查,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找出问题的症结,深入剖析。同时,摸清我省绿色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推广使用情况,总结好的作法。通过现状调研分析,找出适合发展绿色低碳河北的对策。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知识的教育,从理念上进行全民引导,大力开展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工作,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2、发展绿色建筑要抓住绿色新型材料等的开发与生产关键环节。

  (1)发展绿色建筑有赖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新型建材。新型建材产品的开发应是绿色、环保节能型的。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应该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能耗尽可能少。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那些原始的、可再生的建材资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聚合成新型的轻质高效保温建材。充分利用具有保温、防水、密封和粘结性能优良且符合环境卫生标准要求的化学建材,使其与再生原材料聚合或复合成为新型建材。

  (2)政府要积极扶持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环保产品及可再生利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并做到总量控制。对绿色建筑环保节能产品的立项要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和强化产品的检测。对新项目严格审批、监管的同时,要对老项目重新审查,不符合环保节能条件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要制定淘汰时间表,加大查处力度。同时,严禁环保节能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绿色建筑环保节能产品立项生产的跟踪服务,解决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并要注意加强生产环节与使用环节的对接,使绿色建筑环保节能产品得到很好的应用。

  3、发展绿色建筑要切实抓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使用推广,加强监管和引导,尽快制定出台发展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发展绿色建筑,抓好建筑节能是关键。要对新建建筑节能环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及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尤其是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节能、环保产品的标准和相关法规,加强新建绿色建筑的监管。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进入建设工程领域,要严格备案,同时要加强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管理。对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财政支持实施节能改造的建筑,应按《河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绿色建筑工程在立项时应引进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设计单位、施工企业要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推行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能效标准。自觉执行《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技术规程》、《碳纤维发热线供暖技术规程》等标准、规程及《河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绿色建筑产品的规划设计应遵从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优化设计,合理选型,注重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共融。生态绿色建筑的设备安装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建筑企业要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建立企业自身的低碳建造方略、《低碳建造规程》和绿色施工标准。施工中要按照规范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绿色建材要严格把关,同时要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攻关。

  (3)绿色建筑的推广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和试点市县,以及村镇示范,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要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廊坊、秦皇岛及武安、迁安等市县为试点,利用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抓好乡镇绿色建筑示点,逐步推进。对建成的示范点采取专家评审、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对社会评选出的绿色工程、绿色小区的企业、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在工程中的使用作为省优质工程(安济杯)的重要条件,并将发展绿色建筑取得成效的省、市、县(区)相关部门及领导列入政绩。

  (4)政府要引导建立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建筑工业化生产园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低碳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要将建筑施工转型为工业生产,使建筑项目在建筑施工周期上大大缩短,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建设成本、人力物力、成本预算和劳动强度。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住宅产业化推进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全省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工作,制定住宅产业化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精心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积极扶持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具有能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他们与大型部品生产企业结成联盟。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可在条件成熟的市县进行试点先行,示范引路,可总结、推广我省天保集团通过建立CL体系节能部品产业基地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总结以往我省实施康居示范工程和轻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中的一些好的作法,积极推动我省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还可学习借鉴浙江宝业住宅产业化和绍兴精工集团超轻钢集成住宅产业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江苏建筑管理部门以试点为带动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绿色建筑的作法。

  4、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1)发展绿色建筑需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和信贷优惠政策等手段,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的激励和引导,为绿色建筑的开发与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对绿色建筑在设计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先审批,制定对绿色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加大对绿色建筑环保节能及再生利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对立项的产品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银行应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并要加强对资金的全程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使用者进行相应补贴,政府可以建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 奖励绿色建筑开发商。同时要严禁假借生产绿色节能产品的名义申请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对项目的立项进行全程跟踪,并要加大对符合绿色技术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

  (2)通过建设具有“绿色”标志的示范建筑,发展住宅产业化,推动传统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太阳能、LED、钢结构、透水砖、预拌砂浆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节能服务业,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政府可制订相关规定鼓励使用, 如减免税收等, 使成熟的绿色施工技术能首先在绿色建筑中使用。通过建筑节能评审, 对节能效果显著的建筑颁发“绿色” 标识。鼓励各地大批量建造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绿色节能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 使示范建筑真正起到引领该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潮流的作用。示范建筑运行两年后, 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确认是优异的, 国家授予其绿色建筑创新奖称号,并对在施工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获奖工程的施工企业予以奖励和补贴。要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建立健全住宅产业化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出台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税收金融政策都能围绕“四节一环保”给予特别通行和准入,给予足够的激励政策支持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同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及标准,推进住宅产业化较强适用性、可操作性,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

  (3)发展绿色建筑,政府要在做好示范推广、政策激励的同时,要抓好对高能耗、不符合环保节能绿色要求及质量低劣建材产品的限制使用和淘汰工作。近几年,省住建厅已多次分批发布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限制使用和淘汰产品目录。今年11月,又发布了新一批的限制使用和淘汰产品目录,加强对淘汰技术和建材的监督力度,对凡属淘汰的建材产品,设计与施工单位不得选用,对违反规定的工程,责令其整顿,否则工程不予验收,从产品使用这个源头把好关。

  (4)探索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绿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必须走政府激励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由开发商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提出绿色建设方案及设想。政府主管部门经过初步审查后将该项目备案,然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跟踪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并根据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的情况对该项目进行绿色性能的综合评价,将结果分成不同的等级。政府针对不同等级的绿色项目的开发、施工企业等参与者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5)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要以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按照低碳、生态、绿色理念,加快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化。要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我省经济技术、资源等条件,吸收相关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经验,遵循绿色建筑目标切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出我省相应的标准。同时,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适时制定我省相关的标准和评估体系。要把低碳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发展绿色建筑,推动低碳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规划中,并作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各届政府的考核目标。

  5、加快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学科研究,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

  (1)我省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发展低碳经济,我省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要尽快以保定、曹妃甸等示范城市的新能源产业为带动,加快太阳能、LED、钢结构、透水砖、预拌砂浆等产业发展。同时,由于我省城市和建筑领域普遍存在能耗高、功能质量差、占地大、消耗资源多、室内外品质不佳,单靠建筑学、规划学等传统学科是很难解决的。因此,要加大建筑与城市科学的力度,组织专家、学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2)加大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增强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政府要鼓励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鼓励设计、施工企业使用绿色建材和绿色技术, 鼓励采用节能设备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同时,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进程,提高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产品、软件以及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装备能力。

  (3)制定和完善绿色技术发展的人才机制。要培育专门的绿色技术发展人才市场,引进绿色技术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政府要注重对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 培养充足的发展绿色技术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技术人才激励政策,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使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包括业主均参与在内,使各方形成共识,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城的发展。

  2、制定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宏观战略,明确城市定位。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定位上应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

  3、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政府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


     4、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将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省的经济发展、生态条件和区域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加快制定促进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有效机制,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经济支持和鼓励政策。同时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并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

  5、扩大对生态及环境科技的投入,加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生态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建立科研体系,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进行科技示范研究。生态城市建设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与环境自主创新科技体系,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决策咨询研究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的技术支撑。在生态城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集中力量,突破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污染减排、循环经济等一批低碳生态城核心技术。同时,要尽快调整人才结构,以高层次、专业化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6、低碳生态城市要因地制宜,分类型、分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生态城市的选定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抓好国家选定的试点,而且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在符合条件的市、县确定本省不同类型的生态城试点。目前,我省可在已被国家确定的保定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四个生态示范城以及辛集、宁晋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县的基础上,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廊坊、武安、迁安等市县为试点,要利用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抓好市、县、乡镇生态建设试点,逐步推进。可确定技术创新型、适用宜居型、逐步演进式等不同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还要努力创造条件,在土地贫瘠、环境条件差的地方造就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此外,也可采取抓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些市县,从先治理改善再到建设低碳城市的试点。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从理念到实践已渐成体系,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要先从绿色低碳建筑入手,从绿色建材的立项生产到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全周期视野加以探究。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省今后的工作重点。今年,省委、省政府把推进绿色建筑列入三年大变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河北省正在谋划第二个“三年上水平”的目标和举措的目标和举措,将以“绿色、生态和数字化”的理念重新审视每项规划、每项设计,在省、市和重点县三个层面,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把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数字城市的实践,由试点探索逐步向整个城市扩展,这为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总之,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我省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我们要围绕绿色建筑这个主题,从政策、技术与市场角度,从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新科技推广应用、金融支持的宏观到微观,加强对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重点以及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推动我省建筑绿色化、城市生态化进程。(文/河北省建筑业协会)

×
关注中国建筑业协会